首页 >> 大瓣溲疏

广西创新理念推动柳州城市环境管理转型凤尾竹

发布时间:2022-09-15 12:43:36 来源:采集农业网

广西:创新理念推动柳州城市环境管理转型

5月23日消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多年来,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从“三废治理”到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从工业污染防治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从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环境管理理念不断升华和完善,环境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和实践,环境管理成效的不断凸显。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意愿与日俱增。对于各种影响日常生活的城市环境因子,特别是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人们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

要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就必须以更高的理念、更严的标准、更实的措施、更畅的机制,不断探索、充实、完善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城市环境综合管理模式,使其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人民愿望相适应。

准确认识城市定位及环境质量现状是推动城市环境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基础

城市环境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准确认识城市定位及环境质量现状尤为重要。因为城市定位及环境质量现状决定环境管理正处于哪一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环境状况需要不同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

柳州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给柳州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超乎想象,柳州因此成为“酸雨之都”。1985~1995年间,柳州是典型的“十雨九酸”,酸度最高时降水pH值低于4,酸雨率高达98.5%。此后,柳州开始实行典型的末端治理环境管理模式,重点开展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柳州酸雨率降至17.2%,酸雨pH值为5.33。

“十一五”期间,柳州城市噪声、垃圾、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复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新的环境问题,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开启了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城市环境综合管理模式,通过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和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真正实现由单一的工业城市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联动、宜人宜居宜业有机融合的生态宜居城市转型的华丽转身。

先进环境保护理念是实现城市环境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而理念的深化和完善,来自于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宜居城市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提出“三个同步”发展理念,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这一理念已成为柳州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环境综合管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指南针。

通过几年的实践,柳州市不仅工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而且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量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5%和8%,超额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广西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7%。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个同步”发展理念是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在柳州生动实践的重大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推动柳州环境管理模式转变、实现柳州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支撑,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是推进城市环境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实现城市环境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不仅要有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而且要有完善的综合决策机制,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综合决策,综合协调,制定和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实行环保优先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始终坚持环境优先原则,在决策上超前考虑、资金上重点保障、政策上适度倾斜、措施上统筹推进。环境保护部门全面参与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参与市规划部门等相关联席会议,从环保角度为政府提供决策意见,促使政府部门在做各类规划时能更注重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区划。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坚持实行环境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合理确定各类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发展方式,发展与生态工业、宜居城市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产业。在项目管理上,严格环境准入,实施环保前置审批管理制度,加强政府部门联动,把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作为对企业取得土地使用、供电、供水、生产许可等证照的前置条件。强化新扩改建项目的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

通过抓综合决策机制落实,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通过抓环境优先工作落实,从源头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控制环境污染。通过抓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抓新兴产业发展,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通过抓政府部门联动,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的出现。实现战略规划与务实推进的和谐统一。实现战略地位提升与百姓认可度提升的和谐统一,实现工业拉动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在新的形势下,只要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中遵循“环境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调节器”、“控制闸”和“撒手锏”的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是加快城市环境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环保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快环境管理模式转变,就必须不断创新环境管理手段,着力强化统筹协调职能,加快环保信息化进程,推进环保事业科学发展。

地方党委、政府应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齐抓共管机制。每年可将环保目标任务和突出环境问题分解下达到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部门,并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内容,纳入全市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市人大、政协建立定期听取汇报、定期视察、定期调研制度。建立“创模”部门领导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通过实行集中接待和预约接待、信访接待日制度,24小时畅通“12369”环保热线,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执法部门联动机制。邀请人大、政协等人士担任环保特约监督员,建立环保特约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安全联动保障机制,纵向与11个区县政府建立联动机制,横向与工信、水利、安监等20个重点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形成集预防、监控、调查、处置、善后管理于一体的联防联控体系,实现全方位环境应急工作联动。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实行全天值班监控制度,加强舆情收集和研判。健全完善重点工作问责机制,可成立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总量减排工作的沟通和协调,实行总量减排任务下达、督察督办、通报预警等相关制度。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对党政“一把手”进行环保实绩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和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建立较强的环境监测体系,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统筹下达环境监测计划,增强监测计划的行政约束力。开展对重金属、PM2.5等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强化环境监测数据的动态审查机制,动态更新和统一发布监测数据信息,挖掘和分析监测数据折射出的环境隐患。有计划地开展环境要素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潜在风险源监测。提高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摸清区域环境容量、排污总量和污染物迁移通量,为前瞻性的环境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新飞工销售电话

喷雾消毒设备

电影投资有风险吗

不锈钢搅拌罐

无锡回收电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