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疣枝栒子

今年棉花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之分析毛鳞省藤树参卵果海桐紫杉密叶实蕨

发布时间:2022-09-06 11:55:48 来源:采集农业网

今年棉花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之分析

今年棉花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之分析

今年的棉花收购工作已经开始,由于受到小鸡爪槭种植面积减少、消费增加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近期,棉花市场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棉花经营企业的经营风险。棉花经营企业如何做好今年棉花购销工作,切实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成为当前整个行业尤为关注的话题。

风险加大

2005/2006年度棉花市场风险加大,形势又有点“严峻”。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530万亩,同比减少1005万亩,降幅11.7%。由于长江、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受灾,单产有所下降,预计总产570万吨,需求量940万吨,同比增加80万吨,缺口370万吨左右。其中,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535万亩,同比减少89万亩,降幅14.27%。原预计棉产量650万担,同比下降17.09%。因为6月份以后雨水偏多,特别是8月上旬的“麦莎”和9月上旬的“泰莉”两次台风的影响,造成了安徽省棉花约减产30%,预计总产为455万担,同比减产329万担,同比下降42.07%,今年安徽省棉花只能满足省内纺织企业的需求。

2005/2006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2440万吨,需求2390万吨,供大于求50万吨,期末库存1040万吨,同比增加250万吨。从以上情况看,全球棉花资源充裕,国际贸易活跃;国内资源短缺,需靠更多进口量支撑;纺织业从资源到市场对外依存度提高,潜在风险加大。

比较中寻“轨迹”

今年的棉花形势和2003年相比较,存在很多的共同点,

2003年是涉棉企业亏损巨大、刻骨铭心的一年,所以聚氨酯成为其中的“后起之秀”将2005年与2003年棉花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醒涉棉企业牢记历史教训,做好今年新棉购销工作。

相似点:1、天气情况。2003年新棉上市期间阴雨连绵、气温低、光照严重不足,而今年的情况也差不多,使得棉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水分偏大,衣分降低,给整个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资源状况。2003年全国用棉量715万吨,而当年产量只有480万吨,产需缺口235万吨,在进口199万吨并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实现了平衡。而今年预计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缺口达370万吨,当年国内产需缺口近40%,比2003年供求平衡难度更大。

3、心理因素。2003年因灾减产,当时国内预测缺口超过200万吨,这在当时中国从未进口超过100万吨的情况下,一方面,国内涉棉企业大多认为国内缺口大,而进口需配额,占有资源就有了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棉农也因减产而渴望提高价格。于是一时多方抬价争购,价格大幅攀升,收购成本从9月初10000元/吨,涨到10月中旬的16000万元/吨以上。今年国内供求缺口又创历史新高,从棉农来说,因灾害等原因,心理期望值肯定大幅提高,惜售心理浓厚;从涉棉企业来说,尽管2003年惨痛教训犹记在心,目前不敢轻易出手,但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一旦出现抢购,部分企业仍不免有从众心理。

4、价格趋势。2003年的收购价格是低开高走。国庆节后比节前上涨30%以上,后来部分企业就失去理智跟风争购。今年的短缺大势早已明朗,收购时起价就高,虽是少量上市,但导向作用不可忽视。今年的价格趋势可能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前行,期间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价格上升之势是确定无疑的。不同点:1、棉花资源的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棉花和纺织品已逐步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我国棉花进口和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棉花贸易和纺织业的中心。国内企业在分析棉花资源开展购销经营时,不能仅看到国内资源,而一定要从全球资源供求平衡且略有节余的现状来考虑,否则会给涉棉企业带来经营损失。

5、国家调控措施日渐成熟。2003年棉价的大幅波动,与当时国家对棉花形势的认识及调控的及时性有一定的关系。其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对棉花市场规律性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各方利益。如2004年11月为防止棉价继续下跌,及时宣布按11500元/吨实行收储;今年3月份新棉种植前为防止植棉面积的大幅下滑,将收储价调整到12000元/吨;由于内外棉存在一定差价,对今年增加发放的进口配额采取滑准税方式征收进口关税,使棉花进口成本不低于12100元/吨,能够避免低价外棉对国内棉价的冲击大瘤足蕨。这些措施的采取,对稳定国内棉价,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协调涉棉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各涉棉企业一定要关注国家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尤其是进口棉花和收放储备的数量、时间、价格等方面的动向,以避免在经营中陷入被动。

6、消费增长空间受到制约。我国2002年、2003年、2004年3年纱产量分别增长11.8%、15.6%和13.9%,纺菰腺忍冬织品出口总额3年分别增长15.9%、30.3%和21%,而全球纺织品消费年增长率约为2%,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减少,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摩擦。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在未来几年应该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前几年成长型的增长已有很大差别,也需要国内涉棉企业加以注意。

综上对比分析,2005年新棉上市的市场形势与2003年相比既有相似点,更有不同点。国内涉棉企碳纤维具有非常强的硬度业一定要头脑清醒,牢记历史教训,切实防止盲目急躁,要审时度势,谨慎运作。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籽棉收购价格控制在2.75元/斤以内,折合皮棉价格在13000元/吨以内较为适宜。

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国内的棉花市场形势,在当前我国棉花市场形势中,棉花种植面积不能得到保障,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仍需完善。

面积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波动较大,总体情况以7500万亩为中准线,年度之间上下浮动。而这几年我国棉花需求量逐年有较大幅度上升,但面积却不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棉花价格的变化而变化。2001年新棉价格大幅下降,2002年面积下降;2003年新棉价格大幅上涨,2004年面积大幅增加。这一方面说明国内的棉价形成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受国际棉价的制约,价格难以上升,其结果是种植面积下降,进口大量增加,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大幅提高,国内棉花产业发展潜在一定风险。笔者认为,在连续几赛黑桦年国内供不应求、进口逐年增加和未来几年棉花需求量仍会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应当适当增加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以8500万亩为宜,产量达700万吨左右,保持25%-30%进口量较为有利。增加面积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棉价,当前棉价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和国家调控。棉农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风险,不像种粮食既有保护价,又有补贴。从长远看,现在国家调控时机比较有利,可以不实行保护价(以收储价相应辅助),但可以对种棉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使种棉与种粮有大体相当的经济收入,这对保护棉农利益,增加棉花产量,促进纺织业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问题:国家五部委2003年12月下发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从改革的内容看,这一定性并不准确。它实质是实行与国际接轨、有利国家调控的棉花流通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质量检验制度和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棉花加工和流通领域的重大变革,其意义远非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所能涵盖。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改革,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棉花加工业加快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彻底改变目前收购加工“少、散、乱”的落后局面,促进棉花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上下行程安全装置化、检验科学化、质量标准化、流通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是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建立协调机构,统一认识、分工负责,务求此项改革落到实处。

江苏盐城儿一甲医院
黑龙江脑瘫三级医院
四川达州骨二甲医院
甘肃皮肤三级医院
友情链接